西海固移民去哪个国家最好?
作为生于斯,长于斯的西海固人,在1972年第一次出国移民潮中离开家乡,前往宁夏银川。 当时,国家计划建设宁夏青铜峡水库和内蒙古呼鲁斯太水库,并配套建设火电厂,因这两个工程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建筑材料,于是从1973年开始,来自西海固等地的宁夏农民,被安排进厂务工,同时参与修建水库;这些移民被集中安置在银川市郊的兴庆区,这里从此被称为“电建村”。 我家住在银川东边的银湖小区,离“电建村”不远,那里居住着移民自西海固等地来的汉族、回族群众近6000人,他们在此定居谋生,开启了新的生活。
我高中时代在银川一中就读,班上就有不少同学是西海固移民的后代,他们说话口音很重,写的字也不太好看,常被其他城市的学生嘲笑。不过,这些移民的后代学习都很刻苦,成绩也很优秀,班级里常常有他们的身影,特别是那些住校的孩子,经常看到他们在宿舍里挑灯夜战。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,国家开始第二次出国移民潮,许多西海固的农民又背井离乡,赴新疆、内蒙古及甘肃酒泉等地垦殖。
我毕业后考上研究生,来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,在这里读研期间认识了我的妻子,她是一名来自西海固的移民,她的家人当年就是移民内蒙古自治区后,在锡拉淖尔(又名海泊河)地区开荒种植的,如今这片荒地已经变成了美丽的呼伦湖。
我毕业后回到银川工作,我们的儿子也在这里出生。
去年夏天,我们带着刚刚上大学的儿子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故乡 —— 西海固。当我再次站在熟悉的村庄面前时,眼前一片苍茫。那些曾经生长着庄稼、牛羊遍地的地方,现在已是滔滔黄河水下泄的通道。 我问父亲,咱们老家是不是要被淹了? 父亲说,淹是肯定要淹,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
我又问,那咱们村里的老人都搬迁到了哪里呢? 父亲说,大多都搬到了银川市郊区。
我问,那他们搬到市区后,生活习惯能不能适应呢? 父亲说,刚开始肯定不适应,毕竟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或更久的时间,但他们都挺过来了。
又问我,你觉得他们活得累吗? 我一时语塞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。 只能轻描淡写地说,他们的生活挺好的。其实我心里知道,父亲的内心一定是万分痛苦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