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在中国建的大学吗?
没有,但有一个很特殊的案例。
1895年,李鸿章与洋人签订《辛丑条约》后,清政府被迫开始“洋务”(实际上也是想利用洋人的技术优势来富国强兵)。作为“洋务”的一部分,清政府打算在北京附近修建一所大学的校区,作为京师同文馆的延伸,培养翻译人才。
当时负责选址的是英国人丁韪良(后来当了北京同文馆馆长),他在今天北大西校部的位置选中了一处地方,但是当地居民太多,搬迁不易。于是清廷委派孙家鼐(就是立了“康有为宣传维新有功,赏给进士”牌子的那个孙家鼐)去处理此事。 孙家鼐到任之后,采取了强硬的态度,要求当地百姓立即搬家,并责令工部限期施工。清廷还拨出专款,作为兴建校园的经费。
工程由德国公司承建,据说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当时最先进、最豪华的。在修建校园的同时,还建起了配套的工厂,以提供学生实习的机会——这些学校体制上的设计,正是出自梁启超之手。 1898年,康有为上书光绪帝,建议迅速扩大京师同文馆的办学规模,并在各地设立分校。这个建议得到了允准,于是,京师同文馆就分成了三部:语学部、算学部和译书部。译书部分居中西部的砖塔胡同(因此地原有一座七级浮屠,故名砖塔胡同),主要任务是将西方的科技书籍译为汉文出版;算学部分居前门大街的富润客栈(此处的“算学”并非今日数学意义上的计算科学,而是泛指代数学、几何学等基础学科);语学部仍留在原来地址。
到了辛亥革命前夕,京师同文馆的资产累计达到近一千万两白银之巨,相当于国家每年财政收入的20%强。 民国时期,算学部迁往天津;语学部搬到东交民巷的德国使馆里(当时德国驻华使馆称为“德室兰堡”,又称“德院”),改称“国立编译馆”;译书部就改名为“国立北平图书馆译书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