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人去英国怎么样?
来,我们看看几个比较知名的“失败”案例…… 2015年,杭州两位父母花60万给13岁的孩子英澳连读两年本科,结果孩子没拿到任何证书。 2019年,杭州一位母亲为了女儿能上伦敦大学学院(UCL),花了200多万找中介办理申请。然而,在收到中介签的录取确认书后,女儿并没有拿到UCL的offer。 2018年,厦门一位妈妈为读高中的孩子签约留学机构,承诺让孩子拿到世界Top50大学的offer,但最终只拿到了一个排名第79的名号。
以上案例中,家长花费不菲,但孩子最终却没有收获理想的人生,实在令人唏嘘…… 而如果时光倒流,这些家长有机会重新选择的话,是否会做出不同的决定呢? 我想应该是会的吧…… 因为除了金钱和时间成本外,让孩子出国读书还会带来许多其他难以预料的损失和风险。 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,那些家境优秀、自身条件出色的孩子反而会在国外更加孤傲和封闭。 他们无法融入陌生的环境和文化,身边也没有可以倾诉衷肠的朋友,所有的压力和烦恼都只能自己默默承担。
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… … 那么,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呢?
首先,我们要先明确一件事:英美名校并非“适合所有人”。 众所周知,英国的G5学校和美国的藤校等TOP名校,招生比例都很低,通常十几个申请人里仅会录取一两个人,因此能够进入这些学校的同学,本身就已经是成绩和背景上都十分优秀的竞争者了。
而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,英美很多名校都是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上,它们的文化与价值观都和东方有着诸多不同。而中国的学生在美国读书,尤其是读硕士,普遍来说相对容易适应一些,原因是美国更崇尚独立精神和个人主义,所以在思维上和中国学生之间其实并不存在太多的壁垒。 但英国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。
英国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都堪称是世界顶级。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,英国人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都值得我们去学习——特别是对于教育的认知。 在BBC近日热播的纪录片《The Educated Brain》中,研究人员对比了中国和美国学生在执行复杂任务时大脑活动的差异。
结果发现,虽然中国和美国的学生都展现出很高的智商,但中国学生大脑中处理抽象问题的区域比美国学生要活跃得多。而这很有可能导致中国学生完成需要深入思考的学习任务时,会比美国学生消耗更多的脑力。 另外一项研究则表明,中国与美国学生的语言技能相当,但在阅读和写作方面,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。
综上,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: 中国学生想要在国外跟得上学习的节奏并顺利毕业,其实从时间和精力成本上来说并不比国内读书所付出的代价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