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保罗中学选医的学生多吗?
我是1989-1993年就读于北京圣保罗教会学校,后来参加高考进入协和医学院的。 同学中有很多家庭是信仰基督教新教的,也有很少部分信仰天主教、东正教或伊斯兰教的(比如我们班就有两个阿拉伯裔穆斯林女孩);
同学里有好多来自北京的四合院和外国使馆区的别墅区的洋房的,也有很多来自东北的工人住宅区和广东的工厂宿舍的;学生中有好多是干部子女(我入学的时候还有少数父母出身红五类的,不过到第二年都改成了干部子女),也有个别农民的;男生有西装革履打领带的也有一边扣眼还挂着钥匙的;女生则都是长发飘飘穿着校服裙子的。
虽然我们的家庭背景和社会阶层千差万别,但是我们在圣保罗学校里都感受到了爱与接纳。无论是不是教徒或者信仰什么宗教,在学校里大家都可以得到神的祝福——当然如果作为中国学生你信耶稣的话那就可以加一百分了!(因为如果你不信,那么作为异类很容易被欺负的) 尽管那个时候中国的国力还很弱,但是作为唯一大国的优越感还是让中国人很有尊严的,因此除了几个特别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和亲美派外很少有白左的那种“白人至上”的思想在我们中间传播(当然这种思想也传不到我们的耳朵里来)。
所以那时候我们还是很自信很自豪的,我们觉得中国虽然穷但是未来可期,我们觉得自己虽然成绩不够好但是勤能补拙,我们相信自己虽不聪明但通过努力可以改变人生。 在那个时代能够考上大学的人现在想想真是相当幸运的,因为在中国只有大学生和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是社会的中上层(10%左右),而农村的人口则有80%以上。
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刚刚摆脱饥饿的年代,上大学简直是一件太幸福的事情。记得上高中那会儿(1986年左右)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要举办“购物节”,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超市买很多零食和生活用品。有一次一个同学看到我在吃豆奶粉(这玩意儿在当时可是奢侈品哦)于是好奇地问这是什么,我得意洋洋地说这是进口食品,然后她一脸羡慕地说,哇!你家还进口呢! 当然了现在再想想那时真是什么都不知道,以为读了书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。如今虽然过上了比那时更好生活,但是理想却早已不知道去了哪里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