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生出国需要报备吗?
近日,某高校一学生去美国参加语言考试,由于没有向学校汇报被误认为是出国务工,学校对其通报批评。类似的事例并非个例,不少学生因为出国未进行报备,不被承认出国事由,或被学校通报批评,或与奖学金无缘,甚至被取消考试资格。报备到底有何作用,学生出国是否需要报备呢?
其实,我国一直有着学生出入境报备制度。2005年,教育部、公安部、国家旅游局就联合发布了《高校学生出国(境)报到须知》,其中明确提到了学生因私出国(境)应事先向所在学校报通行证号和学校批准书号,报告出行前一个月的具体开学时间、学校、行程安排等因素。若无特殊情况,一般不批准学生因私出国(境)。确实需因私出国(境)的,学生必须先向学校请假,经批准后方可出国(境)。
今年1月4日,教育部再次印发《关于规范和加强普通高校留学回国人员招生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“规范招生宣传。各普通高校对外开展招生宣传时必须真实、准确、完整地介绍学校情况,不得作任何虚假和夸大宣传。鼓励更多高质量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回国,鼓励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国内高校学习。”同时,还应该“做好出国(境)研学学生管理工作。对于在校大学生通过研学项目出国(境)的,应由学校告知学生,研学出国(境)期间,不得以任何名义在出国(境)研学所在国家和城市从事与研学无关的活动,否则视同私自出国留学(境)。”
近年来,我国出境旅游人数持续快速增长,2016年已达到1.46亿人次。大量人员出境旅游带来国际旅游业的不景气,还衍生出旅行公司组织“零团率”、虚假翻译合同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。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,2017年1至12月,全国旅游行政处罚立案67100件,罚没款17.34亿元。
另一方面,我国也有大量中小学生选择随团出境游。有数据显示,近年我国青少年夏令营在西方的旅游者有40%以上都是小学生。他们被安排参加一些购物或参观等活动。一旦产生纠纷,由于参团的是未成年人,旅行社往往以小孩不能辨别和表达为由,拒绝承担赔偿责任。
在这些乱象中,无论是“学生私自出国(境)”,还是“学校不规范招收学生”,最终受损的最广大群体还是学生。如果学生出国(境)并未获得学校批准,或是缺乏学校批准的相关法律文书,那么,学校有权对其作违规处理,甚至予以退学。如果学生出国(境)得到了学校的批准,但却在相关法律文书上做的手脚,那么就可能演化为欺骗手段,学校可以对其给予行政开除处分。
对此,高校应严格约束自身行为,做好学生出国(境)的基本调研和备案工作,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对外交往环境、严格制止违规行为发生。
学生则应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了解并知晓学校的规章制度,不随意出国(境),更不能欺骗学校和老师。